• 主管:河南广播电视台   主办:河南电影电视制作集团
  • 设为首页
  • 河南县域经济网

    城市新闻:


    乡村振兴的“冀屯实践”

    首页 > 新乡 > 正文

    日期:2018-08-27 14:29:02    来源:新乡日报    

    图为冀祥新区 资料图片
      □本报记者刘军旗赵新颜
      辉县市冀屯镇,全国重点镇、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、河南省百强乡镇、河南省园林城镇、河南省文明村镇,刚刚又被确定为河南省乡村振兴示范镇。
      镇党委书记赵化录,新乡先进群体的新典型,吴金印式好干部。
      为什么是冀屯镇?赵化录又有何秘籍?每一个到访这里的人,都带着同样一个问号,最终又不约而同地发出赞叹:冀屯镇确实不一般!赵化录确实有一套!
      落实党的十九大作出的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”,市委、市政府以“两县十乡(镇)百村”为示范引领,力争用3年时间,走出“新乡特色”,贡献“出彩河南”。
      这是“三农”的一场深刻革命。农业强不强、农村美不美、农民富不富,决定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质量。
      全市有100多个乡镇、3000多个村庄。看冀屯镇,学冀屯镇,经验或有十条百条,最根本的就一条——以党的建设高质量促进乡村振兴。
      筑基石——“331制度”,最鲜明的党建经验
      先看一面墙。
      从“关爱类”老党员,到“无职”党员,再到流动党员,一个个先进党员,如一面面旗帜,让冀屯镇党员照片墙格外耀眼夺目,吸引众人驻足观看。
      再看3个100%。
      所有村支部都是100%一类村支部;村支部书记100%连选连任;100%村支部书记满票高票当选。
      这是今年冀屯镇村“两委”换届中的“3个100%”效应。
      赵化录说,优秀村支部书记都是培养出来的,必须是教育培养出来的;也是严管出来的,该调整就调整,不能当“老好人”;更是关爱激励出来的,要多措并举。
      党建强不强,队伍是关键,而党员的管理无疑是一项永恒的课题。积分制管理,正是冀屯镇党委的典型做法。
      按照个人申报、支部审议、党委审查、积分公示、民主评议5个环节,镇党委根据党员年龄、职务、身体状况和工作特点等情况,设置24个加分
      项和11个扣分项,对党员实行一季度一评比、一年一总评,分基本要求类、发挥先锋类、违纪扣分类、一票否决类。凡是评上“党员之星”的,在《新乡日报》发布照片、刊登先进事迹,还对村级组织有物质奖励、有项目倾斜。
      考评,不是做样子,而是真刀真枪——选拔优秀的、淘汰落后的、支持干事的、奖励业绩突出的。第一季度达不到标准,镇党委下发提示函;第二季度再不行,镇纪委直接约谈;第三季度给予提升改正机会;到了第四季度仍达不到标准,及时调整。
      冀屯镇亮马台村原村支部书记由于思想跟不上形势,各项工作推不动。镇党委态度鲜明,决定调整。镇党委书记赵化录多次找其谈心,他主动辞去了村支部书记职务。
      之后,赵化录采取“剥洋葱”的方式选拔新干部,一轮摸底,二轮初选,三轮定候选名单,四轮正式选举,最终选出了年富力强、群众认可的新支部书记陈国海。针对该村集体经济薄弱、发展难度大的问题,赵化录给政策、给项目,大力支持陈国海干事。目前,该村各项工作都走在全镇前列。
      组织有活力,党员有激情,急难险重面前见真金。东北流、西北流2个村687户13万平方米的拆迁搬迁,党员干部带头,仅用3天时间就全部完成。2016年,面对百年不遇的洪灾,该镇33个村支部书记带领33支抗洪突击队,冲在一线、拼在前头,实现了大灾大难零伤亡的奇迹。
      2017年,镇党委对33个村进行考评,支部书记100%优秀。今年的村“两委”换届选举,实现“3个100%”。
      基层工作千条线万条线,最终只有:落实、服务。
      马新合是冀屯镇武装部部长,在老百姓眼里,他的另外一个身份是村民事务代办员。每到村里走访,马新合总是不厌其烦地询问:还有什么事情可以代劳?
      这种“代劳”,是冀屯镇在全镇33个村推行的“民情日记、代理代办、扶贫帮带”联系服务群众“三项制度”的生动诠释。
      民情大走访,走村不漏户、户户见干部;代理代办,只要是合情合理,一办到底;包帮生活生产困难
      户,用心用情。“三项制度”推行5年来,冀屯镇全体党员干部走遍了全镇1.2万户群众,每个人都有了“新亲戚”,光赵化录的民情日记就达10多本,摞起来有一尺多高。昔日群众办事难、上学难、看病难、致富难,如今难题不难。
      精神,是一种状态,是一种态度,更是一股力量。“逢旗必夺、逢冠必争”,这就是冀屯精神,寥寥8个字,便是“接受任务不讲条件,执行任务不找理由,完成任务追求圆满”刚性化执行理念的写照。
      抓好“村支书、党员、村民代表”三支队伍,推行“民情日记、代理代办、扶贫帮带”联系服务群众“三项制度”,培塑“逢旗必夺、逢冠必争”一种精神,以赵化录为代表的共产党员,创造了最为鲜明、最接地气也最有效的“331党建制度”,成为全市基层党组织高质量党建的生动写照。
      强产业——因地制宜,特色产业叫响全国
      昔日冀屯镇,以“黑”出名。
      煤炭,毕竟不是长久的“铁饭碗”。乡村振兴,关键是产业振兴,产业兴百业兴,必须因地制宜、发挥特色、做大做强。冀屯镇很早就认识到这个道理。
      20年前,赵化录刚到冀屯镇时,这里基础设施落后,产业基础差,群众收入低,人均纯收入不到2000元,多数群众生活很困难。
      坚持问题导向,发展特色产业,赵化录抓的第一个产业就是食用菌。食用菌看起来很小,但营养高,带动群众致富快,也符合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实际。
      “这得感谢老曹,是他给了我启示。”赵化录说。在麻小营村走访时,曹永军种的3座食用菌大棚引起赵化录兴趣。曹永军告诉他,每个棚半亩地,建棚6000元,单季收益6000元至8000元,当年回本。
      回到镇上,赵化录躺在床上兴奋得睡不着觉:“这事能干,一家一个棚,一年就是一个万元户。”
      动员会、现场会、党员会,会开了一圈,群众并不买账:不种,怕赔!
      党员来了。范屯村党支部书记
      石宝贵带头,13名党员干部建起15座双孢菇大棚,当年每棚净收入3万元。2003年,全镇达到了户均一座棚。
      甘肃天水众兴菌业董事长陶军的到来,激起冀屯镇食用菌产业的一池春水。
      陶军所在的公司在冀屯镇投资11亿元,建成了食用菌项目,年销售收入约3亿元,带动了当地约3000人就业。
      现在,陶军又有了新计划:公司将追加投资10亿元,建设食用菌三期四期项目,向着“中国第一菇”品牌进发。
      从大棚到交易市场,从合作社到现代化工厂,全镇1.2万座食用菌大棚成了“绿色银行”,种植规模全国最大、技术含量最高、产业化程度最高,年产食用菌4.5亿斤,产值超10亿元。仅此一项,全镇人均纯收入增加2000元。
      峰泽线业董事长任世强与赵化录见了3次面,就决定把10多亿元的项目落户在冀屯镇。赵化录告诉他:“围墙里面的事你负责,围墙外的事我负责,答应企业的事一定办到,不能让投资商笑着来、骂着留、哭着走,政府要讲诚信。”
      万丰食品公司本是辉县市城区边上的一个小企业,很难得到大发展。在赵化录积极推动下,该公司搬迁到冀屯镇,在豆制品、蛋糕等食品产业上做得风生水起,吸纳了周边群众就地上班。
      从无到有,从小到大,如今,冀屯镇冀祥农民创业园里,亿元以上企业入驻9家,千万元以上企业入驻8家,落地资金30亿元,形成集食品加工、化工纺织、机械制造于一体的现代化工业格局。
      2017年,全镇公共财政收入达2.1亿元,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.73万元,远超全市农村居民平均收入水平。
      “乡村要振兴,组织振兴是保障,产业振兴是关键,没有产业就是无本之木、无源之水。”赵化录感慨。
      育乡风——塑形铸魂,全镇七成家庭戴“文明”
      乡村振兴,需要打造新型农民,新型农民需要精神焕发的村庄。
      涵养乡风,让文明入脑入心见行动,考验着为政者的治理智慧。
      乡村“面子”“里子”一起做,冀屯镇一做便是20年。
      事实上,赵化录刚到冀屯镇那一年,冀屯镇“先天”并不优,甚至比其他地方还差了一截。
      比如,全镇33个村庄,有16个是采煤塌陷区,“天不明,地不平,灯不明,房裂缝”是真实写照。
      民有所呼,我必有应。该镇结合塌陷区群众的住房需求,按照新型城镇化、工业化相融合的理念,高标准设计、高水平建设了新区。
      高楼建起来了,银行有了,超市有了,学校有了,医院也有了,昔日的采煤塌陷区,真正蝶变为人人向往的乡村小都市。 
      一个小事,再现了赵化录的情怀和眼光。
      群众从低矮的房屋住上崭新的楼房,赵化录问一名镇干部,能否把天然气引过来。这名干部跑了几趟,天然气公司不同意,原因很简单:要想通天然气,必须从20公里之外的辉县市区引管道,并过境其他乡镇,用地不好协调,费用太高。
      “群众反正没有提,能不能缓缓再说?”一听这话,赵化录急了,“天马上就冷了,这事不能缓。”随后,他经过多方努力,天然气终于通到新区居民家。群众拍手称快,这事儿成了当地大新闻。
      提及这事儿,赵化录说:“天寒地冻的,我们不能让群众乘着电梯往楼上运蜂窝煤。”
      据介绍,近年来,在土地整理、安全饮水、电网改造等民生工程方面,该镇就大手笔投入资金5亿多元。
      做优了环境,就优雅了心情。“城里有的,我们都有;城里没有的,我们也有。这样的好日子我们还想再过100年。”亮马台村村民郭秀霞的感慨,道出了当地群众的共同心声。
      精神文明建设,其实就是做“人”的工作。群众在哪儿,工作就在哪儿。
      在一些农村,脏、乱、差,垃圾遍地、污水横流。
      冀屯镇是怎样破解这个“老大难”的?
      答案是人人动手、全民参与。领导包村、干部包街、党员包户,网格化、全覆盖。
      “家里不干净,自己看着难受,来个人串门都会看笑话。”宪录村村民金雪萍说。
      “村上要评星级文明户,评不上孩子找对象都是问题。”上官庄村党员殷新永笑言。
      赵化录说,冀屯镇有85平方公里面积,但他们有6万群众,大家都动手,还怕环境整治搞不好?
      红白事大操大办、铺张浪费,冀屯镇没有这种现象。
      四菜一汤,没有响器、纸扎,这是麻小营村党支部书记吴清良90多岁老父亲下葬的现场。
      过路人议论:“太寒酸了!”吴清良不以为然:“老人生前不孝顺,死后大办那才是最大的不孝。”
      文明乡风涵养,冀屯镇以“倡导移风易俗,树立文明乡风”为主题,成立红白理事会,引导群众废除丧葬陋习,倡导厚养薄葬、喜事新办、丧事简办,切实减轻群众负担。开展“优秀乡贤、好婆婆、好媳妇”评选表彰活动,引领文明新风尚。
      文明素质教育,冀屯镇以“认领制”为抓手,做得有声有色。33个村,13个村认领“示范村”,20个村认领“先进村”。
      公共文化建设,冀屯镇以文化惠民工程为抓手,持之以恒抓实抓细,实现了镇、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。
      目前,全镇70%的家庭成为“文明家庭”,崇德向善、文明向上蔚然成风。
      党建成典型,经济大发展,群众得实惠。扎根这里奋斗20年的赵化录依然不满足;创下全国多个“先进”的冀屯镇,依然不止步——综合实力,在全市乡镇争第一;今年,进入全省前十强;2020年,争创全国经济发达镇、全国文明村镇、全国园林城镇、全国特色小镇……
      乡村振兴,任重而道远。“冀屯实践”,一本生动的教材。

    下一篇:新乡市加快培育发展现代纺织产业园区
    上一篇:新乡市组织收听收看全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大会

    关于我们 |本网动态 |人员名单 |版权声明 |广告服务 |联系我们 |法律顾问